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淮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在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数字化转型是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基于社会整合理论,对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数字化转型的逻辑、现实挑战与实践进路进行系统观照。研究发现,社会整合视角下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数字化转型面临如下现实挑战:(1)区域间数字化教育资源非均衡配置,加剧教育质量区域差距;(2)城乡教师智能技术感知敏锐度层级分化,扩大教育技术应用能力鸿沟;(3)城乡学校数字沟通机制缺失,导致优质教育资源地域共享受阻;(4)城乡数字治理面临数据壁垒,衍生教育决策空间错落及效果偏差。据此提出社会整合视角下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数字化转型的实践进路:(1)构建跨区域数字资源服务平台,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2)探索城乡师资智能研修协同机制,助力乡村教师智能教育素养提升;(3)制定城乡校际数字交互权责规范体系,引领城乡学校高质量共生发展;(4)关注人工智能与城乡教育数据系统整合,推动教育决策服务精准转型。
248 | 0 | 36 |
下载次数 | 被引频次 | 阅读次数 |
[1]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教基[2023]4号[A]. 2023.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24:14.
[3]吴晓林.社会整合理论的起源与发展:国外研究的考察[J].国外理论动态, 2013(2):37-46.
[4]贺翠香.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社会整合思想研究[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22(6):148-156.
[5]李辽宁,闻燕华.近年来我国对社会整合问题的研究综述[J].贵州社会科学, 2007(2):56-60.
[6]黄匡时,嘎日达.社会融合理论研究综述[J].新视野, 2010(6):86-88.
[7]纪德奎,杨英杰.组织变革视角下城乡学校共同体的难题与治理[J].社会科学战线, 2023, 341(11):234-243.
[8]杨丽茹.比较教育研究方法论中的结构功能主义:从帕森斯、安德森到卢曼、施瑞尔[J].外国教育研究, 2009, 36(12):27-32.
[9]杨礼银.哈贝马斯社会整合理论中共同体的三个基本层面[J].哲学研究, 2019(10):116-125.
[10]肖小芳,曾特清.马克思社会整合理论的新诠释——从帕森斯、洛克伍德到哈贝马斯[J].伦理学研究, 2015(2):10-15.
[11]韩红.论交往行为合理化的实现途径──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的核心问题[J].学术研究,2002(2):45-50.
[12]马佳宏,周志炜.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共同体:价值分析、内容架构与建设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2, 42(28):20-25.
[13]雷励华,王千姿,李瑜,等.数字化改革驱动城乡教育共富机制与路径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24(10):84-93.
[14]王杨.结构功能主义视角下党组织嵌入社会组织的功能实现机制——对社会组织党建的个案研究[J].社会主义研究, 2017(2):119-126.
[15]王翔林.结构功能主义的历史追溯[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3(1):37-42.
[16]王树涛,鲍俊威.数字技术赋能城乡义务教育共治:理论机理与实现路径[J].中国远程教育,2022(12):26-34, 83.
[17]周怡.社会结构:由“形构”到“解构”——结构功能主义、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理论之走向[J].社会学研究, 2000, 15(3):55-66.
[18]黄晓锋.如何实现社会整合——论哈贝马斯的社会整合思想[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3):152-161.
[19]王晓升.现代性视角下的社会整合问题——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的启示[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71(6):71-78.
[20]陈明选,周亮.数智化时代的深度学习:从浅层记忆走向深度理解[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 41(8):53-62.
[21]杨国荣.实践活动、交往行动与实践过程的合理性——兼议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55(3):115-132.
[22]徐萍.从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的视角看高校师生关系的重构[J].南京社会科学, 2015(7):111-116.
[23]曹晋,梅文宇.城乡起跑线上的落差:转型中国的数字鸿沟分析[J].当代传播, 2017(2):17-21,78.
[24]王广飞,符琳蓉.城乡教育一体化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困境与对策[J].农村经济, 2018(3):112-117.
[25]朱夏瑜.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与乡村学校发展研究[J].教学与管理, 2021(22):12-15.
[26]陈亮,许姝燕,成红丽.数字化转型赋能城乡教师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培育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 2024(8):94-101.
[27]张辉蓉,毋靖雨,刘燚,等.城乡基础教育的“数字鸿沟”:表征、成因与消弭之策——基于线上教学的实证调查研究[J].教育与经济, 2021, 37(4):20-28.
[28]朱战辉.数字时代城乡关系的可沟通性与融合发展路径[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 23(5):118-128.
[29]冯朝睿,徐宏宇.当前数字乡村建设的实践困境与突破路径[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3(5):93-102.
[30]袁强,余宏亮.城乡学校共同体发展的隐性矛盾及其消解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 2016(7):1-5.
[31]伊秀云,孙涛.数字化赋能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价值意蕴、现实挑战与推进路径[J].中国电化教育, 2024(1):77-84.
[32]吴晓如,王政.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发展趋势与实践案例[J].现代教育技术, 2018, 28(2):5-11.
[33]代毅,刘臻,傅龙.基于智能研修平台的教师知识共享研修模型建构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22(1):134-142.
基本信息:
DOI:
中图分类号:G521;G434
引用信息:
[1]赵磊磊,王一凡.社会整合视角下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数字化转型的实践进路[J].四川轻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5,40(01):105-114.
基金信息:
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委托课题(MOE-CIEM-20240015)